主題

  • 綻放想像力  突破成長侷限
    2010/09/20 瀏覽數:4691
    • 廖志德

    珍惜職場中的愛因斯坦在大學時代,愛因斯坦就充分展現出強烈好奇的探索心,然而這種不循舊制的任性風格,往往讓學校的老師是傷透腦筋,在「初學者物理實驗入門」這堂課裡,愛因斯坦就從來不按照老師所提供的操作說明書進行實驗,不遵守規範當然引起老師的反感,更嚴重的是愛因斯坦還在實驗室引起一場爆炸,導致他的手被嚴重燒傷。有一天,老師對助教抱怨道:「你對愛因斯坦有什麼看法呢?他為什麼做什麼事都不按我的吩咐去做呢?」助教回答得很妙:「的確如此,教授先生,但是,他的實驗結果都是對的,而且他所採用的方法總是非常有趣。」

  • 最適設計 回歸本質的創意工程
    • 邱宏祥

    在全球化光環的加持下,商品的生產模式開始產生質變,設計差異化、市場區隔以及焦點行銷等傳統的做法已褪下光芒,再也不是商品成功的保證。

  • 前端創新  新產品成敗關鍵所在
    2010/09/20 瀏覽數:6726
    • 王銓成

    前端創新猶如安全網依據美國產品開發管理學會(PDMA)的BOK(BodyofKnowledge)架構,新產品的開發可分為探索、開發和商業化三階段。而前端創新即是探索階段的核心概念,舉凡顧客需求的掌握、機會的搜尋、競爭力的分析、技術能耐的盤點及未來技術趨勢的洞見皆是。有人將前端創新謂之為「模糊前端創新」(FuzzyFront-end),乃因考量因素多,不可預測性高,話雖如此,但其為創新必經的過程。根據統計,一件成功的新產品在其前端創新的探索階段,需耗掉產品總成本的三分之二以上。投入如此高的成本在詭譎多變的市場中,對企業而言就像是走鋼索般,七上八下不知下一步是否安穩。也因為有此疑慮,建議企業在前端創新階段,必須建構安全繩網以利創新的進行。

  • 貼心的產品設計
    2010/09/20 瀏覽數:6713
    • 陳美惠

    現階段的設計潮流,是使用很多方式讓設計擁有更多的體驗,如情境設計或稱為互動設計,藉由模擬使用者情境,挖掘使用者的潛在需求。

  • 以『場Ba』為推力,累積組織能量
    • 中國生產力中心-編輯部

    企業推動知識管理,員工的心態及行為是最重要的關鍵,所以日本知識管理大師野中郁次郎特別推薦組織中『場』的運用,用『場』來創造員工對話與討論分享的空間,場的重點就是強調:要有時間、要有地點、要能有信賴關係的建立。

  • 企業診斷技法的分類與運用
    2010/09/10 瀏覽數:6325
    • 林錫金

    在分析與診斷階段,顧問師常用的診斷方法可概分成經驗法、標竿比較法、專門知識法等。

  • 從機會財到管理財  台商海外佈局轉型
    • 陳詩龍

    從追尋機會財到落實管理財以中國大陸為重心的新經濟體,每年經濟成長率達10%以上的驚人成果,台商貢獻自不在話下。然而十幾年下來驀然回首,過去的優勢已逐漸喪失,眼前再次浮現過往在台灣所面臨的問題:勞動人力不足、工資不斷快速上漲、租稅優惠逐漸取消等,面對一波波席捲而來的壓力,比起過去有過之而不及,想想所有資源都已投入,台商心中的壓力更是倍增。當大家正苦思有效對策之際,考量是否再次進行另一波的遷徙游牧策略?也許內地、也許越南,也許……。此時不妨反思,面臨危機之際是否也是一種轉機?有人說最壞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是否真的沒有更有效的方法可以解決?過去忽略了什麼?還有哪些有效策略尚未被落實?

  • 技術創新 傳統產業大躍升
    2010/09/10 瀏覽數:4288
    • 中國生產力中心-編輯部

    台灣地小資源有限,廠商技術研發能力薄弱,因此大部分的傳統產業業者,初期採用向外引進技術建立根基,接著進一步以模仿學習先進國家技術的方式,累積能力。

  • 現代管理與企業成功的特質
    2010/09/10 瀏覽數:6955
    • 黃銘良

    八特質探究企業成功根據Peters和Waterman訪問全美62家優質企業,以獲利能力與成長的快速為準則,挑出了43家傑出模範企業,用深入訪談的方式,探討其成功的因素。發現這些公司具有八個文化的特質。

  • 創意經濟  台灣崛起
    2010/09/10 瀏覽數:4834
    • 黃中宏

    以創意凸顯台灣特色若將台灣當成一個經濟個體來看,怎樣的創新產品與創意設計,才能凸顯台灣的特色,讓全球消費者心動進而掏腰包?專屬台灣的創意經濟,又該如何體現?筆者認為:1.組織靈活因應市場,展現開創力量過去台灣多從事OEM,於產業發展的運作中,產品設計開發的能量或許未完全發揮,但是卻紮實累積了數十年的研發、製造、加工技術產業資源。「如果你有很棒的想法,就去找台灣幫你做出來。」設計大師PhilippeStarck來台灣訪問時,就相當肯定台灣下游產業的技術實力。這是台灣發展創意產業與創意經濟,最堅強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