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


台灣馬達產業之聚落分析

台灣馬達產業之聚落分析

2015/06/10 瀏覽數:6601

  就台灣馬達產業而言,其產業發展特色包括技術發展歷史悠久、下游應用多元、中小企業從業者眾、中小企業多聚焦於工業用利基小訂單市場等;因此,目前馬達產業之結構較少由上游材料或技術進行驅動,而係自下游的工業用市場,形成需求驅動的不同產業鏈關係,不同的馬達中小企業,即便技術特性類似,但在產業鏈中之位置往往係隨其下游終端應用,而分別隸屬於不同產品系統的產業鏈,扮演關鍵或必要零組件之中游角色。

如何以生產力指標之衡量進行企業標竿診斷與輔導改善

如何以生產力指標之衡量進行企業標竿診斷與輔導改善

2015/06/05 瀏覽數:8795

組織績效管理學派有句至理名言「想要獲得何種績效;就得設定何種績效評估指標」。無獨有偶,日本中央工業協會知名顧問Masahisa Mizumoto在一個國際生產力論壇做結論時說:任何改善與變革均來自績效衡量,我們無法改善沒辦法衡量的事物。本文以企業生產力績效指標之衡量觀點,詳細描述企業生產力標竿診斷模式,為了能讓企業潛在之問題獲得有效改善,本文最後簡單介紹各種生產力、品質、績效等相關之輔導手法。

材料標準化

材料標準化

2015/05/22 瀏覽數:6314

在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能夠把材料變成為共通材料,採購每次購買數量大,可以達成以量制價效果;若遇有生產的餘料,下批生產仍可以繼續使用,降低變成呆滯材料的機會,所以加速材料標準化是公司內部節流的基本工作。

知識創造「場」的經營-看生產廠商如何創造工作場域

知識創造「場」的經營-看生產廠商如何創造工作場域

2015/05/21 瀏覽數:3909

全球化競爭激烈的時代,即使「個體」表現十分優秀,在高標準環境中,組織仍必須持續進化,才足以生存。而「場」的改革,溝通型態的改變,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成果。D公司做到了。生產技術的部門,不設計標準的工作職場,而根據各類工作性質,再不斷持續「設計、運用、改善」,找到最佳生產力。

從日本提升企業生產力之作法看 我國政府應有的策略作為

從日本提升企業生產力之作法看 我國政府應有的策略作為

2015/04/29 瀏覽數:5148

本文根據2013年日本政府出版的產業白皮書,就衡量企業生產力之五大指標,即(1)獲利力(Profitability)(2)財務安全性(Financial Security)(3)生產力(Productivity)及(4)成長潛力(Growth Possibility)(5)成本效益(Cost Efficient),對比台灣中小企業白皮書,進行交叉分析,藉以獲取提升中小企業生產力之策略意涵,以為我國政府擬定中小企業政策之重要參考,期能有助於國內中小企業在新一輪之世紀競爭中,再度脫穩而出。

統計製程管制(SPC)於原料品質管制之應用

統計製程管制(SPC)於原料品質管制之應用

2015/02/26 瀏覽數:20687

張課長是押出成型課的課長,近日,技術員向他反映生產的過程當中必須經常調機,導致生產計畫無法如期完成,究竟張課長要怎麼做,才能找出問題點?以按時完成生產計畫。

淺談印刷作業3步曲 掌握估價so easy

淺談印刷作業3步曲 掌握估價so easy

2015/02/25 瀏覽數:12860

  舉凡各行各業之公司行號所需使用的文宣品都離不開「印刷」,但對整個印刷流程的進行方式?如何發稿印刷?如何找到適合的印刷廠?以及如何自我掌握印前自行評估作業?   為確保印刷品質及印刷成本的管控,於發印作業時,務必深入了解印刷品的印刷製作流程與計價方式,以利於掌握行銷企劃之經費預算。

現場管理與改善由管制圖管制界限著眼點開始

現場管理與改善由管制圖管制界限著眼點開始

2015/02/16 瀏覽數:12953

管制界限運用得宜對現場是一個助力,如果使用太矯枉過正,反而適得其反變成現場與品保對立的導火線;也有可能變成技術整合工程師過勞死另一主因,因為太近乎苛求了,精益求精常常要調整製程一刻不得閒,身心與壓力過大負荷導致過勞死,雖然是一個玩笑話,但不免引人深思,管制界限的拿捏,對製程的管理與改善真得是太重要了。

建築漫談與綠建築

建築漫談與綠建築

2015/01/30 瀏覽數:7449

由建築在人類文明的發展,演進至現在先進國家因應環保意識抬頭的綠建築;從說明綠建築起源、目的與內涵,進而展開我國綠建築制度的建立、進程、四大範疇(生態、節能、減廢、健康)、九大評估指標(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日常節能指標、CO2 及廢棄物減量二指標、室內環境、水資源、污水及垃圾)原由、目的與指標,希望讓大家對綠建築有簡單的了解。

從績效引導進行 ERP導入上線並達管理效益之規劃-以某面板廠為例

從績效引導進行 ERP導入上線並達管理效益之規劃-以某面板廠為例

2015/01/26 瀏覽數:6470

公司的管理必須要有衡量的項目做為基準,企業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財力進行大型ERP系統的導入,希望透過流程的E化提升公司的營運績效,但卻常常聽到ERP導入失敗或是ERP上線後卻沒有發揮當初業主要導入系統的效益,因此藉由先前的輔導案例經驗分享從績效的觀點引導ERP導入上線並達管理效益之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