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高級顧問師盧崇仁談CBIS、品牌儀式感、創新工具及永續設計 創新不是靈感 而是洞察與系統
在全球ESG與體驗經濟浪潮席捲之際,企業如何透過創新創造差異化優勢?如何實踐永續且能商業化?中國生產力中心資深高級顧問師盧崇仁,從多年輔導企業創新轉型的經驗出發,剖析創新管理的核心邏輯,並以台灣紡織大廠優織隆企業(UKL)鳳梨葉纖維、刺繡產業與馬祖文化觀光為例,展現創新如何轉譯,從材料出發,落地為文化體驗與商業價值。
創新有跡可循 社會創新核心關鍵提昇創新成功率
創新是有跡可循的,可以講求方法,而且是不靠運氣,不靠天才,並重視以人為中心、以持續不斷技術創新的思維進行。處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下,如何運用專案管理,使創新專案可以持續改善並達到成效? CPC 企業創新系統(CBIS) 透過創新5大流程,協助企業提昇商品開發成功率,找出創新的軌跡。
創新管理,協助企業發展系統化創新能力
系統化創新管理對於企業組織推動之必要性與參考準則。過往臺灣企業多存在「創新=RD」的思維,故以研發為投入創新之主要單位且以專案式執行,導致創新概念較難全面深植於整體組織,亦較不易複製與擴散。缺乏一套有系統的「創新管理制度」,將使得組織整體創新文化與底蘊建立不易。因此,如何透過建立系統化的創新管理制度以引導組織創新發展,並與企業策略目標、資源配置甚至是組織文化達成平衡,將成為企業升級轉型、永續發展,以及提升競爭力所不可或缺的基礎核心。
CBIS企業運用之案例分享
物聯網興起時代,以一介輔導案例說明傳統企業如何透過CBIS管理工具面對改變,重新歸零出發,找到新市場方向,且經由同理顧客需求,創新產品或創新商業模式,突破現有獲利模式,以新動能推動企業持續發展。
當經營模式遇上農業-以某茭白筍農場為例
現代農業經營已由一級產業轉型到六級產業,農業從業人員也從只懂種植技術的純農民跨到必需了解經營管理的農企業,為了創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除了種出令人驚豔的產品外,通路多樣化,顧客關係管理、電子商務運用,數據管理等開始影響到農民獲利及維繫顧客的能力。去產業價值鏈、去中間化增加附加價價值的活動或是跨界整合的經營模式已經蓬勃發展,此概念在農民必須結合成產銷班、農企業或企業化經營才能迎合新世代的挑戰。因此農業經營創新模式(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的學習成為農業組織必須學習及掌握的重要工具。
CBIS協助氣立助攻防疫產品
CBIS企業創新系統結合IPD整合產品開發,成功協助台灣氣立公司精進研發流程,開發出切合需求的新產品。自有品牌操作以搶攻市占為主,和代工模式不同,必須先瞭解市場趨勢與產業需求。因此在新產品研發初期導入CBIS企業創新系統,探索市場機會、瞭解顧客需求,執行新產品功能的發想;而整個產品開發則導入IPD整合產品開發管理,以跨部門協同作業;研發流程採敏捷式管理,從需求、規格、設計、測試到量產各階段的應辦事項及產出,縮短研發時間、降低研發成本、提升決策品質,以確保Time to Market。
CBIS把關 創新不必碰運氣
我經常聽聞經營者感嘆創新研發是一條不歸路,事實果真是如此!如同之前籠罩在台灣上空的霧霾及冷氣團,讓經營者一邊打著哆嗦,一邊步步為營探索通往未來的路徑。創新何必靠運氣,CPC累積多年輔導經驗彙整「創新方法系統架構」(CBIS)把關,建立起有效的創新途徑,讓創新有跡可圖,發展出可長可久的商業模式。
從CBIS談提升創新成功率
根據本中心所輔導過的創新案例,為避免企業將創新淪為空談、內部創新方案泡沫化,以及面臨十之八九會失敗的風險,再度提出之前本中心專家顧問曾介紹過的CBIS-CPC企業創新系統(CPC BUSINESS INNOVATION SYSTEM)工具手法。本文以“企業創新是有跡可循”的論點切入,闡述企業若善用兩大關鍵要點:有效運作的專案團隊以及創新系統化工具CBIS,對提升創新的成功率將有很大助益。
應用數位策略創新商業模式
本文引用奧斯瓦爾德等人的「商業模式圖」(Business Model Canvas),應用商業模式創新的理論,解構新興數位科技所引發的數位策略浪潮。這些數位策略包含:開創新的價值主張、發掘新的顧客區隔、創造新市場、開發新供應者、建置新平台和解構成本結構等6項策略觀點。透過上述策略觀點,企業主管可以更全面的思考整個經營環境,藉以鑑別其中所隱含的機會和威脅,並發展出前瞻性的策略。
從「黑白大廚」談經營管理:黑白混和團體戰(下)-談顧客價值
透過網飛知名美食實境比賽「黑白大廚」,依據其第8~9集的黑白混和團體戰,餐廳經營來談顧客價值,我們使用使用者旅程階段、顧客價值主張圖等觀點來切入。我們得以結論,若企業以「客戶第一」、「擁抱改變」為核心價值,並且落實的實踐,那麼,當執行任務的現實狀況與策略設定有落差時,訓練有素並且將核心價值視為呼吸一般自然的企業員工,自然會提出解決問題並且滿足客戶需求的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