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減碳邁向自然:國際生物多樣性維護趨勢與日本實踐案例
近年來,國際社會對於生物多樣性維護的關注日益提升。2022年12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達成歷史性協議《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願景是到2050年,生物多樣性得到重視、保護、恢復及合理利用,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實現永續的健康地球。日本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國家,也是致力生態永續的領頭羊。本文將介紹近年來國際生物多樣性趨勢,及日本企業在生物多樣性管理方面的實踐,以期提供借鑒。
由臺灣美食的「臺灣味」談未來臺菜發展
國家飲食特色源自歷史與風土的影響。而臺灣飲食則呈現歷史發展的融合,從荷、鄭、清到日治時期,吸收不同飲食元素,發展出獨特的臺菜風格。無論是經典傳統、師承流傳或融合在地食材,臺菜都展現了多元文化的縱深底蘊,完整呈現臺灣社會的多樣性。
當海外合作來敲門 是機會還是危機?
臺灣企業有著98%是中小型企業的現狀,因此更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並舉例臺灣連鎖品牌收到海外合作邀請的案例,強調避免陷入國際掮客的陷阱,建議在合作前應該有自己的評估標準,並透過多方途徑深入了解潛在合作夥伴的背景、誠實度以及意願,最後,跨國合作的時間與過程因企業情況而異。
COP28之後:青年世代如何主導永續轉型
隨著2024年COP28的落幕,文章提供了針對20至40歲青年一代在日常生活中推動永續轉型的具體建議。涵蓋從能源轉型、綠色消費,到職業選擇和社會參與,最終強調個人責任和全球參與在實現永續未來中的重要性。
促進公民社會參與,加速全球淨零永續
全球淨零排放已成為各國努力的目標,但除要求企業投入與強化ESG的治理,如何提高公民的參與意願亦是淨零路徑的重要環節。本文將藉由案例分享,介紹如何在新科技的協助下,培養公民自主參與全球淨零的活動中,引導企業思考與設計如何與公民互動,提供更為永續的服務。
引領台灣永續食魚文化(產業),淺談興達港產業聚落
翻轉歷史悠久的漁村成為多功能觀光勝地,使水產業成為該市經濟的重要一級產業,高雄興達港是轉型發展成功案例之一,結合在地特色觀光休閒文化,融入生態、產業、科技、休閒及文化等元素,轉化成新興的現代漁港,周遭形塑成「台灣海洋產業聚落園區」,創造出一套屬於興達港的魚文化。
有關ESG永續發展推動的5大關鍵思維
釐清有關ESG永續發展推動的5大關鍵思維,藉此建構有效永續發展報告書的流程建構。有了永續體系,所有永續發展委員會人員的工作職掌可以被明確定義,各司其職。需要對應的目標-SDGs、治理、方向與價值觀等都可以被彰顯,甚至,因為有了這體系,許多的發展都能透過這體系,系統性的延續下去。
部屬想要的鼓勵及獎勵是什麼?
每個人都有一個情緒油箱。跟汽車的油箱一樣,加進去的油要比耗用掉的多,車子才能發得動,更重要的是適時以適當方式加對油(鼓勵),「要讓員工的情緒油箱有油可動,主管必須適時給予員工鼓勵。」成功的鼓勵必須指出,你相信對方能做到的一個明確目標,然後再交辦對方去執行並能夠確實做到;身為主管必須要日常用觀察部屬提醒及潛力,在部屬工作中給予適當鼓勵激發前哩,發揮團隊最大的力量。
如何避免被幽靈假設綁架? 應用情境規劃術有效識別評估假設
策略規劃師經常有個盲點:他們對未來情境將如何挑戰他們現在的思維往往一無所知,就如企業領導者及其組織往往傾向於對未來僅做單一情境預測。這種情境通常建立於企業對未來環境的一組未經檢視的假設,這組假設隨後即深深地潛藏於他們所設定的策略中。然而在建立情境之前,我們建議組織應該先識別並評估潛藏在既有視野中的假設。